新闻中心
字医疗落地难?这位医生这样打通「最后一公里路」
病前筛查和干预:社区医生或体检中心对老年人进行帕金森病风险筛查,专科医生团队再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复查、确诊和干预。
病中管理:线下被诊断的帕金森病患者可线上复诊,或与由区域主管医生和领域专家形成的团队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通过短信或视频诊疗,开具电子处方,还可通过穿戴设备,实时监测患者症状和失能的变化和发展,从而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达到更有效、更方便和更经济的的连续管理。
诊后居家康复:通过录像或实时视频,针对居家或养老机构患者指导康复训练、随访、宣教和居家生活管理。
真实世界临床研究:通过打通院内外患者健康和诊疗相关数据,定期随访、监测和指导患者。
图. 数字医疗赋能以帕金森病患者为中心的慢病全程管理
上述全程闭环管理流程,是在国家十三五和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由宣武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帕金森病研究和临床诊疗中心、以及北京帕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帕云医疗帕金森专科管理平台」实现的。帕金森病是一种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也是常见的一种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1]。它具有起病隐匿、病程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难以治愈的显著特点。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院内为主的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亟需探索以患者为中心的院内外管理结合的管理新模式[2]。
将数字技术与健康管理相结合的数字医疗,涵盖移动健康、健康信息技术、可穿戴设备、数字治疗和人工智能技术、远程保健、远程医疗和个体化医疗[1],为各种慢病高效科学管理开创了全新模式。「帕云医疗帕金森专科管理平台」就是数字医疗落地实践的典范。
数字医疗并非空中楼阁,更不是科研「襁褓」中的「婴儿」。既往 10 余年来,数字医疗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并且迎来了风口。如何才能让数字医疗落地、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护佑更多慢病患者?对此,在 2023 ROF 罗氏肿瘤高峰论坛个体化医疗分会场上,丁香园特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彪教授进行了精彩分享。
01
把握利好政策,推动数字医疗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数字医疗行业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陈彪教授高屋建瓴地从政策层面展开了阐述,自 2018 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文件,对医疗领域数字化转型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在模式上鼓励探索、在监管上从严管理、在医疗保障上给予后援,助力数字医疗高质量发展。政策内容包括指导政策、发展政策、监管政策和支付政策[3],重在规范和鼓励数字经济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促进科研孵化方面,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如《关于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对医疗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作出了引导性规定[4],从而有利于数字医疗走出科研进行落地实践。
陈彪教授指出,出台政策的目的在于延缓老年疾病增长趋势,实现疾病的全周期管理,提高生存质量,推进健康老龄化,实现「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如 2019 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总体要求、重大行动及主要指标》[5]提出,促进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这将数字医疗新业态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此外《健康中国行动》还提出,鼓励研发推广健康管理类人工智能和可穿戴设备,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合法合规、充分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对健康状态进行实时、连续监测,实现在线实时管理、预警和行为干预。
其次,医改政策下对于多点执业的支持,有助于实现医疗资源均衡化、诊疗技术标准化,同时也为出台数字医疗政策奠定了基础。
作为政策导向性明确的行业,数字医疗的发展与政策息息相关,须准确解读把握。
02
多管齐下,实现慢病数字化闭环管理
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实现慢病数字化闭环管理是数字医疗在慢病管理领域的终极目标。究竟如何才能实现呢?陈彪教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 多维度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
在医疗业务方面,依托医疗机构开展线上与线下双轨并行的医疗健康服务,进一步探索互联网 + 商保等多种新模式、新业态。在患者服务方面,以 5G 网络、穿戴和人工智能(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并进行融合,突破时空限制,拓展服务空间,逐渐覆盖多个慢病领域。
陈彪教授强调,要重视院外慢病管理的数字化和个体化实践,建议医保可由「按量付费」转为「价值支付」。
● 打通数字医疗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路」
在具体实践方面,陈教授以自己牵头打造的「帕云医疗帕金森专科管理平台」为例,分享了打通数字医疗落地「最后一公里路」的经验。
该平台医疗团队纳入宣武医院帕金森病的专科医生,以及来自于地方各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医生,大家共同对患者进行多层次的分级诊疗管理,形成线上视频问诊、健康宣教、复诊续方、远程会诊、团队管理支撑的慢病全周期管理模式。陈彪教授指出,医院应拆除自身的围墙,利用数字医疗拓展学科建设和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依托临床大数据库和穿戴设备等,实现疾病全周期闭环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政策、人才、技术和资源是关键要素。
● 借助数字医疗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
陈彪教授认为,目前医院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大多数医院科室设置仍按疾病类别的三级学科来划分,关注疾病本身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但缺乏针对患有无法治愈的特定疾病或功能障碍,实现院内外诊疗结合,提供连续管理服务为目的的专病诊疗中心;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现代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需求。
针对老龄化社会不断增加的院外和多学科服务需求,目前的医院设置无法满足,医护人员缺乏相应的赋能技术、手段和支付政策的支持。医院必须顺应数字化医疗需求,采用数字化的方式去描述、管理、评价医疗服务,推动医疗资源的去中心化发展,最终借助数字医疗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
03
以患者为中心,打造开放共享慢病管理生态
尽管诸多利好政策和实操经验为数字医疗落地提供支撑,但在其应用和临床推广中仍然面临挑战。
例如,数字医疗技术的可靠性和权威性,需要通过临床试验验证,与患者电子健康档案整合。在适用性方面,针对特定问题或场景,利用更多非侵入式、持续、客观和易于读懂的监测数据和报告,研发精准智能算法和个体化智能模型。
必须遵循数字医疗的本质是为医护人员赋能,提高医护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实现更好地服务患者为核心准则,而不是单纯地指导医护和健康管理人员如何干活。
陈彪教授强调,目前亟需打造开放、共享的慢病管理生态,需要在不同医疗健康管理服务场景的多学科团队的参与与合作,需要专家全心全意站在学科的高地,持开放和共享的态度,以患者为中心,联合多学科、多区域的医疗资源,提供患者可真实感受到的连续管理服务;同时,以价值体验为核心的医疗支付保障的支撑尤为重要。
数字医疗赋能慢病管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科研领域的创新突破成果,常因缺乏技术工程化、系统化和供应链整合的平台和能力,导致科研成果束之高阁。在谈到对科研成果转化的多方合作模式的期待时,陈彪教授指出,在以临床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基础上,促进不同领域的科研成果向服务患者转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高效整合,进一步加强医工、医保等多方面合作,推动数字医疗走出科研,贯通「产学研用」全链条,创建新型慢病管理生态,构建成果转化生态圈。
总结:
医疗健康关乎民生福祉,数字技术可重塑医疗健康,是未来医疗发展的方向[1]。数字医疗在疾病诊断、评估和干预、治疗和疗效监测以及收集和整合临床信息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1],同时,也面临发展机遇与挑战。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打通数字医疗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路」,数字医疗的春天必将到来!
参考文献:
[1]. 陈彪, 张齐皓. 应重视数字医疗在帕金森病患者管理中的作用[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03):127-130.
[2]. 陶琦, 薛建华, 许智越等. 近20年我国慢病管理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 2022, 38(09):798-800+818.
[3]. 琚文胜, 陈校云, 殷伟东, 等. 我国互联网医疗政策的演进与发展[J].中国数字医学, 2021, 16(04):1-8.
[4]. 国卫科. 关于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
[5].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https://www.gov.cn/xinwen/2019-07/15/content_5409694.htm
上一篇: 加速康复外科 高龄手术成功“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