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国家老年疾病研究中心

公益/科普

抗疫纪实

邢正涛:细腻之心,勇者之举

发布时间:2020-03-12
字号:+-14
浏览次数:

  邢正涛是此次宣武医院援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队中最年轻的队员。在急诊工作的他,别看长得壮实,心思也很是细腻。第一批支援武汉的北京医疗队136位队员中,男性护士只有16人。在隔离病区,他是一名技术精湛的护士,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回到驻地又成了尽职尽责的“搬运工”,时常帮助医疗队搬运整理物资。

1.jpg

每天都在加速,曙光就在眼前

  在疫情发展迅猛之时,为确保“四类人员”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武汉扩张了多家医院与定点医疗点,不少医院也及时新增了病床。对已经在武汉奋战了十多天的邢正涛来说,他所经历的是“每天都在增加病房,每天都在收治新的病人”。

  邢正涛坦言,在隔离病房的工作强度,比在急诊还要累些。“但我愿意上阵!”话虽不长,但语气坚定。邢正涛当初因为看过家人生病时特别无助的样子,才决定选择护理专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相比于之前在急诊科“走路带风”“救人性命”的工作节奏,在隔离病区的工作更需要“小心谨慎”。“走路要轻,走得快了会把病毒带起来。也要小心不要蹭到别处,防护服就有可能刮破。”以邢正涛壮实的身材,不敢坐更不敢蹲。“蹲下防护服就要开裆了!”

  比保证动作轻、动作幅度小更难的,是医护人员要在此基础上“高速运转”。刚进入病区工作的那几天,不少护士出现心慌等情况。邢正涛的心率也达到了每分钟100多次。“就像刚跑完步一样,防护服捂得很不舒服,总有些喘。”

  从北京急诊科转战武汉一线隔离病区,邢正涛的家人有些担心。为此,邢正涛每天都会发一条朋友圈,报平安。“今日治愈出院患者一人,见到了曙光,继续加油。我们一切都好,亲朋勿念。”

2.jpg

用手势加油,以眼神鼓励

  如今,邢正涛在武汉工作已有40多天了,随着形势的愈加好转,工作流程的愈加顺畅,从“着急救命”到“把工作做细”,邢正涛经历了工作内容的变化,这其中,对病人关怀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焦虑是这些确诊患者普遍的情绪。

  穿上防护装备,患者看不见医务人员的口型与微笑。但在邢正涛看来,也许他去多看望患者一眼,说一句“您好”、送一杯水都是对患者的尊重与鼓励。“与患者交流,关键在于不能让他们觉得你在嫌弃他,不能让他觉得被抛弃了。”

  手势、眼神,言语成为特殊环境下传递鼓励、增加信心的方式。邢正涛这段时间最常说的就是“熬过这段时间咱们就好,加油”。遇到听力不好的患者,他得靠喊,“喊他们一定戴好氧气面罩”,“再比划出拳头的手势”。

3.jpg

△邢正涛在隔离病房工作

  有一位50多岁的患者,情绪比较急躁,氧气面罩让他有些不适感,他总是不自觉的要摘掉面罩。于是值班的时候邢正涛一趟一趟去跑,一趟一趟去劝,尽最大努力、用最大的爱心去关照患者。“一些患者跟我们说话,都是背对着我们,他们是为了减少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患者这样的“小举动”,让邢正涛备受感动。

  从生活到护理、从病理讲解到心理支持,邢正涛和同事们从来不怕累。送康复患者出院,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刻,“马上就要胜利了,继续加油!”邢正涛说。

4.jpg

与武汉同行的小约定

  宣武医院作为2003年抗击非典的定点医院,本次赴武汉的队员中有一半参与过那次战斗,防护意识是17年前非典一线记忆里最牢固的经验之一,也形成了不少职业习惯并一直延续。此次来到武汉,老队员们事无巨细的传授经验。

  在与武汉当地的医护人员并肩作战时,邢正涛发现,他们的防护、消毒隔离意识相对薄弱,他就把他学到的毫无保留的告诉了武汉同行们,“我们都是同一战壕的战友!”邢正涛常提醒同组护士注意防护细节,比如离开隔离病房要关门,要保证一个手相对干净,一个手相对被污染。

5.jpg

  “隔离病区其实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压抑。”邢正涛说,医务人员尽力挽救生命,也会偶尔聊天,只是防护十分小心。“有一次正好饭点,大家很饿,就聊起了各地的美食,武汉护士说,她们有热干面,我们就说,北京有炸酱面。越聊越饿啊。”

  也正是这次的聊天,邢正涛和武汉同行约好了,等疫情过去了一定去吃武汉美食,“大家还约定,下次再来武汉,在没有疫情的时候,要把好吃的找到,都吃了”。